文章再续 本文是《联想拯救者刃9000K 2023评测》的最后一篇,中文版在“公平评测中文站”首发,英文版将稍后在“FairReviews英文站”发布,同时也会在多个平台的“song1118公平评测”发出。 《联想拯救者刃9000K 2023评测》全文上中下三篇,合计20000余字近200张图片,分为以下11个章节,本文内容是最后3个章节,本文10000余字近90张图片。 联想拯救 拯救利刃 利刃巅峰 巅峰真相 真相未明。 未明求衣 衣冠楚楚 楚楚动人 人浮于事? 事在人为 为小失大 在上文中,完成了拯救者刃9000K 2023的单项和综合性能基准测试,得到的成绩可算良好。然而,和其他同定位大牌机型比较,虽不落后但优势几无。 需要怎么样才能进一步挖掘潜力呢? ![]() 笔者习惯使用笔记本电脑,使用了20多年从不超频,而且长期自有的两台台式机(一台MacPro,一台DELL Precision T5820)也是从不超频。 在笔者所有历史评测文章中,也很少出现超频的内容。 总之,笔者对超频是毫无物理条件(设备和材料),也毫无兴趣---虽然理论知识具备。 下面是笔者喜欢的台式机之一:DELL Precision T5820,喜欢的理由是其设计对人体工学考虑非常周全,拆装非常简单舒适,同时和用料做工也非常不错----单染,其和拯救者刃9000K 2023的定位完全不同,DELL Precision T5820是塔式工作站。 ![]() 不过,笔者会从另一个角度试试,看是否能将拯救者刃9000K 2023(下文继续简称为”刃9KK23”)的性能和功能尽力发掘出来。 但在此之前,还是先继续完成对刃9KK23的常规测试再说。 下面开始对刃9KK23进行压力测试(俗称“拷机”)。 人浮于事? 中国成语。浮,指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在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压力测试 3DMark Stress Tests 刃9KK23作为一台电竞塔式机器,CPU使用了液冷系统,GPU三风扇,主板供电使用了VRM散热、连SSD都有巨大散热片,完全没有理由无法通过这个压力测试。 刃9KK23在野兽模式+超频之时,测试结果如下,完全良好,至于在不超频之时就更不用测试了。 Time Spy Stress Test稳定度为99.5%; Fire Strike Stress Test稳定度为99.2%; Speed Way Stress Test稳定度为99.0%。 ![]() 笔者从联想官网下单购买刃9KK23,2022年12月13日首次开机之后,有在12月15日14点38分,将其BIOS版本从出厂的O5UKT17A,升级到当时最新的O5UKT18A。 ![]() 刃9KK23升级BIOS过程笔者有全程视频记录,由于刃9KK23无内置主电池,笔者也没有不间断电源,所以,虽然刃9KK23升级BIOS的整个过程只有不到7分钟,但是对习惯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笔者来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 3DMark CPU Profile 刃9KK23,2022年12月13日首次开机之后,比对对其进行过5次3DMark CPU Profile测试,如下图所示,各个不同颜色方框的含义如下: 灰色:升级BIOS之前; 棕色:升级BIOS之后; 橙色:野兽模式; 红色:野兽模式+双超频; 浅蓝色和深蓝色:3DMark的版本有更新,从2.25.8043升级到了2.25.8056; 绿色:测试的日期。 ![]() 以上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第1:说明了BIOS的升级会影响刃9KK23的CPU性能; 第2:由于测试的时间不同、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基准测试软件以及系统设置优化,都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 以上,也是刃9KK23为何在双超频之后,在部分基准测试中CPU性能表现反而发生了轻微下降的原因。 Cinebench R15 Multi Loop-A 将前文Cinebench R15多核性能50次循环测试中刃9KK23的两个数据----即超频前后的两个测试数据----取出,单独做称对比图表,如下图所示: 刃9KK23在野兽模式时的曲线为白色; 在野兽模式+CPUGPU均超频时的曲线为红色。 ![]()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到(2800x1400分辨率大图,可点击原图如查看),在BIOS升级之前野兽模式之下CPU多核成绩的偏差为2.59%,升级BIOS之后野兽模式+超频的偏差为2.70%。考虑到超频的因素,不看数值的话,两者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一样的。 还可以看到,超频之后的得分不如超频前,而且差距不算小:两者均值分别为5986.24和5786.10,差距达到3.46%,可以说:intel辛苦一年取得的CPU多核性能提升,有10%没了。 为什么超频之后的得分不如超频前? 因为没有超频的测试得分,是在升级BIOS之前进行测试的,在升级BIOS之后才进行超频测试。 以上是使用性能基准测试软件,对GPU、CPU分别进行的单压力测试。 笔者继续使用拷机(Stress)软件,对刃9KK23的CPU、GPU进行单独或同时的压力测试。 下面测试,使用HWiNFO64记录数据、使用Generic Log Viewer分析数据。整机功耗(不包含显示器)由外部功率计负责观测。 测试时室温为20摄氏度左右,测试对象为BIOS升级之后的刃9KK23、设置为野兽模式+CPUGPU双超频。 ![]() AIDA64 Stress FPU-A 使用AIDA64的系统稳定性测试模块中的Stress FPU,对CPU进行了持续38分钟以上的压力测试,测试时的屏幕截图如下: ![]() 使用Generic Log Viewer,对HWiNFO64记录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到下图。 ![]() CPU温度( CPU Package )峰值为89摄氏度,谷值为33摄氏度(开始10秒为待机状态,以下相同),均值为83.84摄氏度; GPU温度26.2~33.6摄氏度之间,可以无视。 CPU功耗(CPU Package Power)峰值为307.9瓦,谷值为17.93瓦(开始10秒为待机状态,以下相同),均值为255瓦; 与此同时,CPU PL1值也有变化:从开始到24分保持为260瓦,24分多一点之后,下将到240瓦,所以均值显示为253.8瓦。 整机总功耗((Total System Power---不包含外部显示器 ,但包含接入的键盘鼠标),在外部接入的电源功率计上观测到的峰值为426.5瓦,前24分钟在415瓦左右,24分钟之后在390瓦左右,最终均值约为400瓦; CPU核心频率均值(Core Clocks-avg)峰值为4569MHz,谷值为4223MHz,均值为4302MHz。 FurMark GPU Stress Test-A 使用FurMark GPU Stress Test,对GPU进行了持续近38分钟的压力测试,测试时的屏幕截图如下: ![]() 使用Generic Log Viewer,对HWiNFO64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下图: ![]() 可以看到: GPU温度(GPU Temperature)的峰值均为为68.8摄氏度,均值为67.65摄氏度; GPU功耗(GPU Power)峰值均为为449.1瓦,均值为444.7瓦; 此时,整机总功耗(Total System Power)峰值为599.7瓦左右,均值约为590瓦左右。 GPU的运行频率(GPU Clock)峰值为2820MHz,均值为2678MHz。 AIDA64 Stress FPU+ FurMark GPU Stress Test-A 使用AIDA64 Stress FPU+ FurMark GPU Stress Test,对CPU和GPU同时进行了不低于60分钟的持续压力测试,测试时的屏幕截图如下: ![]() 使用Generic Log Viewer,对HWiNFO64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下图。 ![]() CPU温度( CPU Package )峰值为88摄氏度,谷值为30摄氏度(开始10秒为待机状态,以下相同),均值为80.62摄氏度; GPU温度(GPU Temperature)的峰值为60.6摄氏度,均值为50.43摄氏度; CPU功耗(CPU Package Power)峰值为325.6瓦,谷值为19.93瓦(开始10秒为待机状态,以下相同),均值为248.5瓦; 与此同时,CPU PL1值也有变化:从开始到22分保持为260瓦,22分多一点之后,下将到240瓦,最终均值显示为247.6瓦。 GPU功耗(GPU Power)峰值为312.4瓦,均值为145.3瓦; 整机总功耗((Total System Power---不包含外部显示器 ,但包含接入的键盘鼠标),在外部接入的电源功率计上观测到的峰值为632.4瓦,前24分钟在415瓦左右,24分钟之后在390瓦左右,最终均值约为400瓦; CPU核心频率均值(Core Clocks-avg)峰值为4701MHz,谷值为4223MHz,均值为4266MHz; GPU的运行频率(GPU Clock)峰值为2865MHz,均值为2265MHz。 功耗策略令人费解 上面图文数据众多,为了方便对比,笔者制作成如下图表: ![]() 这样一来,迅速一目了然: 1.刃9KK23在CPU和GPU单压力测试时,均表现良好,CPU功耗均值达252.5瓦,GPU功耗均值达44.7瓦; 2.在CPU+GPU双压力测试时,CPU表现保持良好,功耗均值达248.5瓦,但GPU功耗均值居然只有145.3瓦?! 而且在双压力测试时,GPU温度均值只有50.43摄氏度,远低于GPU在单压力测试时的67.65摄氏度,这说明GPU的散热毫无问题,不是过热降频。 在双压力测试之时观测到的整机功耗峰值只有632.4瓦,而刃9KK23的电源为1200瓦,理论上完全没有供电不足的问题存在。 ![]() 笔者特意在长达1小时的双压力测试完成之时,先停止了对CPU的压力测试,而继续保持对GPU的压力测试,如下图所示,GPU功耗会立即暴涨到450瓦左右,GPU频率也立即从2265MHz上升到了2775MHz。 ![]() 这样一来,刃9KK23的CPU和GPU,在压力测试之下的功耗表现,就非常令人费解: 在CPU和GPU同时高负荷运行之时,明明CPU和GPU的散热、电源供电都没有任何问题,却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居然GPU功耗被压制在不超过150瓦…… 还有一个地方也令人费解: 在CPU高负荷运行之时,同样在散热和供电都毫无压力的情形下,24分钟左右,LP1值会从260瓦下降到240瓦。 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刃9KK23的测试结果来说,双压力测试之下的显卡是在人浮于事,或者说配备的1200瓦电源是一个摆设,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是在人浮于事。 事在人为 总之,目前测试的功耗结果令人失望。 在其他方面又如何呢?用户能对其进行什么升级改造不? 虽然测试结果令人失望,刃9KK23的电源人浮于事,但用户是活人,完全可以事在人为嘛! 笔者觉得需要全新安装英文版最新版的Windows 11,再度重新测试。 同时,对于刃9KK23这样的品牌机器,其主要硬件CPU和GPU已经是顶配,散热系统也毫无压力,用户能够做的基本上只剩下对存储系统进行增强和改良了。 存储系统包含内存和硬盘,笔者先从硬盘开始。 综上,笔者决定,启用刃9KK23的intel VMD功能----即启用硬盘整列(RAID)功能,安装英文版最新版的Windows 11。 RAID之官方遗忘? 首先,进入刃9KK23的UEFI BIOS设置,在Devices---Storage Setup菜单下面的最下方,将Configure Storage as的默认设置从AHCI改为Intel RST with Intel Optane,保存重启即可启用Intel VMD,从而支持磁盘整列功能和傲腾功能。 ![]() 然后,关机加装了两个SSD: 一个安装在靠近无线网卡的M.2插槽,型号是三星MZVL22T0HBLB-00BL7,即三星PM9A1低功耗版,PCIe 4.0 x4,DC3.3V/2.9A,容量为2TB; 一个安装在靠近CPU的M.2插槽,型号是希捷FireCuda 530,自带原厂散热,PCIe 4.0x4,容量为4TB。 ![]() 为什么如此安装呢? 因为一般而言,靠近CPU的SSD M.2插槽,大多安排为CPU直连,理论上更可以发挥希捷FireCuda 530 4TB的性能。 而靠近无线网卡和显卡下方的两个SSD M.2插槽,笔者认为应该是属于PCH连接,理论上性能会有所受限。 然后,再次进入UEFI/BIOS系统设置,准备创建RAID。 然而,笔者在UEFI/BIOS系统设置中整整找了十多分钟,还是找不到启动Intel RST或VM,进行RAID设置的地方?! ![]() 好吧,进入拯救者的简单UEFI设置界面看看。 也还是没有找到Intel RST或VMD进行RAID设置的地方…… ![]() 于是,紧急联系官方相关媒体公关的工作人员,联络上技术支持部门。经过漫长的一周等待之后,回复如下: 忘记在UEFI/BIOS中提供RAID设置相关的选项了,会马上处理,下次更新会完善…… 笔者使劲用力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感觉很痛,终于确定自己不是在做梦。 会不会是官方认为: 电竞用户在i9-13900KF+RTX 4090到手之后,就会在RGB-LED光芒的照耀下、立即开始畅玩各种3A大作,哪里会有什么时间如笔者这般重装系统、研究RAID呢? 所以就省略掉了? 那么,在官方声称会完善RAID功能的新版BIOS出来之前,笔者这个测试技术就只能就此搁置吗? 必须事在人为!笔者决定曲线救国! RAID之曲线救国 首先,在没有开启VMD之下的Windows 11中使用HWiNFO64查看三个M.2 SSD的连接方式,确认笔者之前的判断没错: 即靠近CPU的M.2 SSD插槽是和CPU直连的,其他两个M.2 SSD插槽是和PCH连接的。 如下图所示: 红色方框中为加装的希捷FireCuda 530,和Intel Raptor Lake-PCIe连接,PCIe 4.0 x4; 绿色方框中为原厂安装在显卡下方的M.2 SSD、笔者加装在靠近无线网卡的M.2 SSD,均连接在Intel Raptor Lake-S PCH-PCIe上。 ![]() 然后,重新切换为开启VMD,准备好对应Intel 13代CPU的Intel VMD 驱动(必须是F6驱动),开始Windows 11的全新安装。 在选择安装硬盘位置时,Windows 11安装程序出现无法找到硬盘的提示,此时选择加载额外驱动,浏览并安装在U盘上安装好的Intel VMD F6驱动: ![]() Intel VMD F6驱动安装之后,Windows 11安装程序就会顺利发现VMD之下的三个SSD: ![]() 接下来,就可以继续Windows 11的安装了。 ![]() Windows 11的安装完成之后,由于是选择不连接网络完成的安装,第一次进入系统之后,刃9KK23有众多驱动需要等待安装(包含RTX 4090显卡和无线网卡)。 ![]() 接下来自然是一阵操作猛如虎: 安装无线网卡驱动,连接网络; 启动Windows更新,获取系统更新和未知设备的驱动; 进入微软商店,安装Lenovo Vantage,发现居然刃9KK23还没有完全进入Lenovo Vantage的数据库----型号可以正常识别为LEGION REN9000K-34IRZ,但还不能提供任何官方更新: ![]() 其他地方似乎都很完善,散热模式可以设置为性能(对应简体中文版的野兽模式),RGB-LED灯效也可以自由控制。 ![]() GPU超频也可以顺利开启,只有CPU超频的开启,还需要额外安装驱动并重新启动才能生效: ![]() 点击确认安装驱动,会跳到Lenovo Vantage的System UpDate界面,提示找不到更新…… 笔者经过一番研究,发现安装官网提供的Intel Serial IO之后重新启动就可以了。 ![]() Windows系统更新和驱动更新完成之后,笔者再下载NVIDIA官网最新显卡驱动(Gaming版)安装好显卡RTX 4090的驱动,重启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就差RAID了。 由于刃9KK23官方的疏忽大意,UEFI没有Intel RAID设置的接口,笔者只好曲线救国了: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进行创建RAID-----在微软商店下载安装Intel Optane Memory and Storage Management: ![]() 安装并启动Intel Optane Memory and Storage Management,可以看到三个M.2 SSD一一在目,就可以组建RAID了----不过,在Windows之下,只能组建,并不能解散已经组建的RAID,只能通过另一种“曲线救国”方式----进入UEFI关闭Intel VMD/RST功能,就将参与组建RAID的硬盘释放出来了。 RAID之多种测试 笔者首先将两个使用PCH连接2TB M.2 SSD组建了一个RAID 0: ![]() 不过,刃9KK23除了3个M.2 SSD插槽之外,还有4个SATA接口; 笔者觉得干脆将其全部安装相应的硬盘,然后一起进行测试效率会更高,于是兴致勃勃翻箱倒柜找出了4个基本全新闲置未用的2TB 2.5吋SATA HDD: ![]() 结果,安装之时才发现:刃9KK23只提供了两个SATA数据线…… ![]() 而且企图将两个2.5吋SATA HDD安装在背板之上时SATA数据线长度不足…… ![]() 由于笔者有众多机器要测试时间紧张,就懒得找SATA数据线了,只安装了两个2.5吋SATA HDD,再加上SATA数据线长度不足,干脆就采用如下外挂形式。 ![]() 再开机进入系统,启动Intel Optane Memory and Storage Management,就可以到五个硬盘同在了,还可以看到还有两个SATA连接位置空闲,即刃9KK23可以同时安装3个PCIe M.2 SSD和4个SATA硬盘----合计7个硬盘。 ![]() 参入RAID组建的硬盘,必须是相同的连接方式,所以: 刃9KK23目前安装了3个PCIe M.2 SSD,可以支持组建RAID 0、1、和5; 刃9KK23可以同时安装4个SATA硬盘,可以支持组建RAID 0、1、和5以及0+1(又称10),但由于笔者此时只安装了2个SATA硬盘,硬盘数量不足,所以只能支持组建RAID 0和1,笔者选择组建了一个RAID 0: ![]() 总而言之,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在开启Intel VMD/RST之后,组建了目前同时安装5个硬盘时可以组建的多种RAID,再加上不参与RAID组建时的硬盘,进行了如下8种硬盘性能测试: A.单独的CPU-PCIe 4.0x4 SSD(希捷FireCuda 530 4TB)的测试结果如下: ![]() B.单独的PCH-PCIe 4.0x4 SSD(安装在显卡下方三的PM9A1-00B00 2TB)的测试结果如下: ![]() C.单独的PCH-PCIe 4.0x4 SSD(安装在靠近无线网卡的三星PM9A1-00BL7 2TB)的测试结果如下: ![]() D.单独的2.5吋SATA SSD(私人定制版intel 3DMLC 2TB) 的测试结果如下: ![]() E .两个PCH-PCIe 4.0x4 SSD组建的RAID 0(两个三星PM9A1 2TB)的测试结果如下: ![]() F.两个2.5吋SATA HDD组建的RAID 0(西数WD20SPZX-22UA7T0 2TB HDD)的测试结果如下: ![]() G.三个PCIe 4.0x4 M.2 SSD组建的RAID 0(希捷FireCuda 530 4TB+两个三星PM9A1 2TB); 为了在Windows之下组建3个PCIe SSD的RAID 0,必须将Windows完整安装在其他硬盘上,才能组建。 ![]() 三个PCIe 4.0x4 M.2 SSD组建的RAID 0的测试结果如下: ![]() ![]() H.三个PCIe 4.0x4 M.2 SSD组建的RAID 5(希捷FireCuda 530 4TB+两个三星PM9A1 2TB),同样必须将Windows完整安装在其他硬盘上,才能组建: ![]() 三个PCIe 4.0x4 M.2 SSD组建的RAID 5测试结果如下: ![]() PCMark 10 Full Drive Benchmark 最后是PCMark 10对8种状态下的硬盘全盘测试成绩,对比如下图所示,从左至右依次是: 系统盘为三星PM9A1-00BL7,被测试盘是CPU直连的希捷FireCuda 530 4TB; 系统盘和被测试盘均为CPU直连的希捷FireCuda 530 4TB; 系统盘为三星PM9A1-00BL7,被测试盘是PCH连接的三星PM9A1-00B00 2TB; 系统盘和被测试盘均为PCH直连的三星PM9A1-00BL7 2TB; 系统盘为SATA Intel 3DMLC SSD 2TB,被测试盘是三个PCIe SSD组成的RAID 0 8TB; 系统盘为SATA Intel 3DMLC SSD 2TB,被测试盘是三个PCIe SSD组成的RAID 5 6TB; 系统盘为CPU直连的希捷FireCuda 530 4TB,被测试盘是PCH连接的两个PCIe SSD组成的RAID 0 4TB; 系统盘和被测试盘,均为SATA Intel 3DMLC SSD 2TB。 ![]() 从上图可以看出: 1. PCIe SSD直连CPU的性能明显比PCH连接要好----无论是带宽和延时都要好很多; 2.不作为系统盘的SSD的性能稍好于作为系统盘; 3.三盘RAID 0的性能稍低于单盘,但明显比两盘 RAID 0要好,而三盘RAID 5的性能介于两者之间; 所以,对于刃9KK23A这样的硬盘布局,如果要安装多个硬盘,笔者认为如下方案最佳: 1.在靠近CPU的M.2 SSD插槽,安装性能最好的SSD作为系统盘; 2.其他两个M.2 SSD插槽不要组建RAID,作为数据盘或第二系统安装盘; 3.如果安装SATA硬盘,最好是作为数据备份仓库盘,如有4个SATA硬盘,可以组建RAID 0+1(10),既有一定的速度又有一定的安全备份性。 新装系统之变化 对刃9KK23的各种硬盘组合测试完毕,回到全新安装好的英文版Windows 11上来,继续对刃9KK23的性能发挥进行重新测试。 面对上文中第二次出现的CPU在超频时,性能反跌的奇怪结果。笔者决定改变测试设置----CPU和GPU并不同时设置为超频,而是单独设置超频,看看又将如何。 GPU单独超频 设置GPU为超频、CPU不超频,使用3DMark重新进行逐一测试,然后将得到的最新成绩和笔者之前测试的所有成绩,直接在3DMark官网进行在线对比。 Speed Way 最新成绩为10091,排名第一,比第二名9994高出0.97%: ![]() Port Royal 最新成绩为26241,排名第一,比第二名25780高出1.79%: ![]() Time Spy Extreme 最新成绩为19681,排名第一,比第二名19482高出1.02%; ![]() Time Spy 最新成绩为36705,排名第一,比第二名36469高出0.65%; ![]() Fire Strike Ultra 最新成绩为24788,排名第一,比第二名24359高出1.76%; ![]() Fire Strike 最新成绩为62639,排名倒数第三,比第一名低了8.18%----这是因为Fire Strike运行在普通分辨率之下,成绩对CPU的性能依赖更多。 ![]() 从上面3DMark的6个测试对比可以得出结论: 确认在GPU单独超频,比CPUGPU两者都超频,显卡性能的提升是要稍好。 这个结论不进行测试也可以想到,既不是发明也不是发现,笔者只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了证实而已。 CPU单独超频 接着关闭GPU超频,开启CPU超频 ![]() 3DMark CPU Profile-B 使用3DMark CPU Profile进行测试,得到最新成绩和之前的成绩进行对比,结果如下图所示,最新成绩为1226-15283,居然还不如GPU单独超频之时的1245-15398,更不如之前双超频之时的1223-16060,名列倒数第一……这真是见鬼了! ![]() 莫不是3DMark CPU Profile基准测试有问题? 好吧,换一个基准测试看看: Cinebench R15 Multi Loop-B 将前文Cinebench R15 Multi Loop-A测试中刃9KK23的两个数据,和全新安装系统之后、第二次Cinebench R15 Multi Loop测试B中、超频前后的两个测试数据放在一起,一共4个测试数据做成对比图表,如下图所示: 黄色曲线为测试A中刃9KK23在野兽模式的得分; 红色曲线为测试A中刃9KK23在野兽模式+CPUGPU均超频时的得分。 绿色曲线为测试B中刃9KK23在野兽模式时的得分; 白色曲线为测试B中刃9KK23在野兽模式+CPU超频时的得分。 ![]() 通过分析上图(2800x1400分辨率,可点击原图查看)可以看到: 绿色曲线的测试B中不超频的成绩最好,均值为6028.08; 黄色曲线的测试A中不超频的成绩排名第二,均值为5986.24; 白色曲线的测试B中CPU超频的成绩为第三,均值为5958.96; 红色曲线的测试A中CPUGPU均超频的成绩为最后一名,均值为5786.10。 四者曲线对比之下,结果是: 1.单独CPU超频之时远好于CPU+GPU双超频之时----这个在笔者意料之中; 2.两个不超频时的成绩,无论是均值还是峰值,均好于超频之时----这就令人费解了! 难道是有智子在干扰笔者的测试? 就以上先后多次的测试结果来看,笔者对刃9KK23的超频,评价就只能是如下两句话了: 第一:CPU不要超频性能更好; 第二:GPU可以超频但收益少。 双压力之下GPU功耗问题 确定了刃9KK23的超频收益之后,来到了最后要解决的功耗异常问题: 在之前的双压力测试中,为何GPU功耗被非常不合理地压制在150瓦? 于是,开始第二次压力测试,继续使用拷机(Stress)软件,对刃9KK23的CPU、GPU进行单独或同时的压力测试。 下面测试,使用HWiNFO64记录数据、使用Generic Log Viewer分析数据。整机功耗(不包含显示器)由外部功率计显示笔者肉眼监控并及时拍照记录峰值。 测试时室温为15摄氏度左右,测试对象为BIOS升级之后的刃9KK23----设置为野兽模式+GPU超频(注意:CPU没有设置为超频)。 AIDA64 Stress FPU-B 使用AIDA64的系统稳定性测试模块中的Stress FPU,对CPU进行了持续30分钟以上的压力测试,测试时的屏幕截图如下: ![]() 使用Generic Log Viewer,对HWiNFO64记录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到下图。 ![]() CPU温度( CPU Package )峰值为90摄氏度,谷值为33摄氏度(开始10秒为待机状态,以下相同),均值为85.34摄氏度; GPU温度28.9~34.7摄氏度之间,可以无视。 CPU功耗(CPU Package Power)峰值为313.1瓦,谷值为17.67瓦(开始10秒为待机状态,以下相同),均值为254.0瓦; 与此同时,CPU PL1值也有变化:从开始到24分保持为260瓦,24分之后,下将到240瓦,所以均值显示为253.9瓦。 CPU核心频率均值(Core Clocks-avg)峰值为4714MHz,谷值为4223MHz,均值为4283MHz; FurMark GPU Stress Test-B 使用FurMark GPU Stress Test,对GPU进行了不低于30分钟的压力测试,测试时的屏幕截图如下: ![]() 使用Generic Log Viewer,对HWiNFO64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下图: ![]() 可以看到: GPU温度(GPU Temperature)的峰值均为为69.9摄氏度,均值为68.72摄氏度; GPU功耗(GPU Power)峰值均为为449.6瓦,均值为444.0瓦; GPU的运行频率(GPU Clock)峰值为2835MHz,均值为2674MHz。 AIDA64 Stress FPU+ FurMark GPU Stress Test-B 使用AIDA64 Stress FPU+ FurMark GPU Stress Test,对CPU和GPU同时进行了不低于60分钟的持续压力测试,测试时的屏幕截图如下: ![]() 使用Generic Log Viewer,对HWiNFO64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下图。 ![]() CPU温度( CPU Package )峰值为92摄氏度,谷值为33摄氏度(开始10秒为待机状态,以下相同),均值为84.70摄氏度; GPU温度(GPU Temperature)的峰值为73.1摄氏度,均值为69.55摄氏度; CPU功耗(CPU Package Power)峰值为308.9瓦,谷值为18.18瓦(开始10秒为待机状态,以下相同),均值为247.1瓦; 与此同时,CPU PL1值也有变化:从开始到22分保持为260瓦,22分多一点之后,下降到240瓦,最终均值显示为247.2瓦。 GPU功耗(GPU Power)峰值为456.6瓦,均值为391.5瓦-----对了!这才是正常的! CPU核心频率均值(Core Clocks-avg)峰值为4714MHz,谷值为4148MHz,均值为4245MHz; GPU的运行频率(GPU Clock)峰值为2850MHz,均值为2717MHz----比测试A中的2265MHz整整提高了19.96%。 与此同时,整机总功耗((Total System Power---不包含外部显示器 ,但包含接入的键盘鼠标)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外部接入的电源功率计上观测到的峰值为1056瓦----这意味着不计入外接显示器的功耗,刃9KK23在全速运行之时,一个小时需要一度电! ![]() 好了!笔者感到忧心忡忡的刃9KK23的功耗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刃9KK23最后确认的压力测试(拷机)结果如下图表: CPU单压力之下CPU功耗均值为254瓦----接近官方宣称的260瓦; GPU单压力之下GPU功耗均值为444瓦; CPU+GPU双压力之下,CPU功耗均值为247.1瓦、GPU功耗均值为391.5瓦,合计为638.6瓦,此时系统总功耗峰值可达1056瓦,总功耗均值约为1000瓦左右。 ![]() 那么,之前的问题是怎么发生的呢? 介于在笔者全新安装最新英文版Windows 11之后,问题就迎刃而解,笔者推测是因为预装系统在Windows 11更新之后,发生了更新造成的某种BUG。 而笔者全新安装最新英文版Windows 11之后,没有之前那么多更新,从而避开了这个问题。 接下来,在全新安装的系统之下,笔者开始第二次综合性能测试。 PassMark PerformanceTest-B 提示: 紫色为之前野兽模式加CPU+GPU均超频时的测试 绿色为之前野兽模式不超频时的测试 橙色为全新安装系统之后进行的测试B的结果。 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CPU Mark测试,对比如下图所示: 最新测试和之前相比,尽管CPU没有超频,CPU得分依然超过之前没超频之时,和之前双超频之时相比差距很小。 ![]() 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2D Graphics Mark测试,对比如下图所示: 最新测试的2D图形,和之前相比成绩稍低。 ![]() 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3D Graphics Mark测试,对比如下图所示: 最新测试的3D图形成绩和之前相比,有所提高。 ![]() 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Memory Mark测试,对比如下图所示: 最新测试的内存成绩和之前相比,稍有提高。 ![]() 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Disk Mark测试,对比如下图所示: 最新测试时,测试的硬盘是3个PCIe SSD组建成RAID 5 6TB,但是PassMark错误显示为RAID 0。 在PassMark的硬盘性能测试中,三盘RAID 5的成绩远高于之前的单盘2TB,这和PCMark 10和3DMark测试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是不同的基准测试软件,采用的测试方式和评分标准不同造成的----所以,笔者的评测中,总是会使用多个基准软件的原因之一。 ![]() 依据以上,PassMark PerformanceTest给予了最终评分,对比如下图所示: ![]() 最新测试成绩为11023分,超过了之前的10936和10825。 不过超过的并不多,原因何在? 因为PassMark对图形性能的测试,是单独进行的,所以之前的PassMark测试,并不能测试出CPU+GPU双压力之下GPU成绩会异常低下。 好了,除了使用类似AIDA64 Stress FPU+ FurMark GPU Stress Test这样的双重压力测试之外,还可以运行游戏来进行实际应用的测试。 毕竟,刃9KK23是一台电竞主机,主要用途就是用来玩游戏的。 游戏实测 于是,又是一番操作猛如虎:安装Steam,下载安装如下4个游戏,221GB流量和硬盘空间灰飞烟灭: ![]() 《全面战争三国》自带性能测试模块; 《赛博朋克2077》是当下显卡杀手; 《巫师3》是经典的3A大作; 《维多利亚3》笔者就不方便多说了。 这4个游戏笔者早就购买了,但基本闲置,原因是要做评测根本没时间玩,这次既可以做评测又可以玩游戏,真是难得的一举两得。 Fraps帧速记录 以上4个游戏都是保持官方的默认设置不变,只将游戏分辨率设置为1920x1920; 使用Fraps记录游戏运行时的帧速,得到的结果如下。 《巫师3》帧速均值为59.915fps,实际上是锁定为60fps了: ![]() 《维多利亚3》帧速均值为58.94fps,也是被锁定: ![]() 《赛博朋克2077》帧速峰值为121fps,谷值为119fps,均值为119.893fps ![]() 游戏--全面战争三国 《全面战争三国》自带性能测试,三个测试场景的帧速均值,分别为:210.3、201.8和259.0fps。 ![]() 游戏--赛博朋克2077 然后,运行《赛博朋克2077》1小时,使用HWiNFO64记录数据,使用Generic Log Viewer分析记录数据,结果如下: ![]() CPU温度( CPU Package )峰值为92摄氏度,谷值为44摄氏度(开始10秒为游戏载入状态,以下相同),均值为84.70摄氏度; GPU温度(GPU Temperature)的峰值为67.6摄氏度,均值为63.37摄氏度; CPU功耗(CPU Package Power)峰值为288.8瓦,谷值为44.62瓦,均值为218.9瓦; CPU PL1值一直保持为260瓦; GPU功耗(GPU Power)峰值为340.5瓦,均值为274.2瓦----看来1920x1920分辨率加官方默认设置,RTX 4090似乎应付自如。 CPU核心频率均值(Core Clocks-avg)峰值为4714MHz,谷值为4348MHz,均值为4684MHz; GPU的运行频率(GPU Clock)峰值为2865MHz,均值为2760MHz----说明GPU运行正常。 游戏--维多利亚3 原本还计划使用《维多利亚3》,测试进入此游戏后期之后,多国陆军海军进行大规模混战之时,刃9KK23的CPU和内存在承受巨大压力之下会将会如何,但是需要的时间太过漫长,笔者还有几台产品继续测试,只好放弃。 嗯,各位读者别急,还有最后一个测试项目: 内存测试-B 即测试刃9KK23只安装两条内存之时,是否可以实现4800MHz? 实测发现,刃9KK23只安装两条内存之时,既不是原来的4000MHz,也不是预期的4800MHz,而是4400MHz。 使用AIDA64的缓存和内存基准测试模块进行测试,和之前四条内存4000MHz之时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如下: ![]() 红色方框标注的内存读取、写入速率有所提高、延时也有所下降,但蓝色方框标注的内存复制速率有所下降。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进一步查看,发现处于4400MHz运行状态的内存,其CL-RCD-RP-RAS,从原来的32-32-32-64,变成了36-36-36-72/71/70。 ![]() 从4000MT/s的4x16GB=64GB内存,变成4400MT/s的2x16GB=32GB内存,有好有坏: 坏处是内存容量小了一半; 好处是部分理论速率能提高10%。 PassMark PerformanceTest-C 使用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Memory Mark进行测试,和之前成绩的对比: 做了红色、黄色和白色方块标记的,是内存为4000MTs 4x16GB=64GB 4000MT/s的三个测试成绩; 橙色为测试C的成绩。 结果是4400MTs-32GB内存的成绩为3402分,不如之前的3493、3447和3431。 ![]() 当然,PassMark PerformanceTest有自家测试的角度和评分标准,不能就此为定。 UL Procyon-B 继续看看UL Procyon的测试结果。 Office Productivity score:之前是8244、8224,在4400MTs-32GB之后成绩为8597,获得了提升; ![]() Photo Editing score:之前是10070、10056,在4400MTs-32GB之后成绩为10611,同样获得了提升; ![]() Video Editing score:之前是11226、11652,在4400MTs-32GB之后成绩为9868,成绩下降了-----可见视频编辑对内存容量的需求,比对内存频率的提升,加权更重。 ![]() PCMark 10-B 再看看PCMark 10的测试结果: PCMark 10:之前是9773、9947,在4400MTs-32GB之后成绩为10085, ![]() PCMark 10 Express :7210,7306,在4400MTs-32GB之后成绩为7423 ![]() PCMark 10 Extended:13756,13963,在4400MTs-32GB之后成绩为14154 ![]() PCMark 10 Applications:16691,16710,在4400MTs-32GB之后成绩为16677----这是内存从64GB下降到32GB之后的劣势体现,因为PCMark 10 Applications是对MS Office和EDGE的测试。 ![]() 综上,只安装两条DDR5-4800内存,刃9KK23运行在4400MTs,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性能提升,但最好是换成2条32GB的内存,这样内存大小就和之前4x16GB一样,才能获得基本全面提升的效果。 行文至此,下篇文字已超1万,图片也有近90张,由此《联想拯救者刃9000K 2023评测》全文上中下三篇合计文字超2万图片近200张,笔者觉得: 1.对刃9KK23的评测,笔者可以就此打住了! 2.如果还有其他人一个人能就此写出更多、更有深度的内容出来,笔者立即求贤。 因为事在人为----做任何事,都是人才第一!物和钱不是问题,人才难得才是问题! 虽事在人为,但不能为所欲为。 更不能为小失大。 为小失大 通过本次评测(其实还要加上去年笔者对刃9000K 2022的评测的数据),笔者认为: 联想拯救者刃9000K 2023,存在为小失大的问题,在说问题之前,笔者先说其优点。 优点很简单: 一句话就是本评测上篇的标题----华丽塔式电竞。 用排比句的话,就是如下: 华丽的当下顶级CPU和GPU,性能强悍发挥正常; 华丽的ARGB-LED灯效,可以将部分趋之若鹜用户深深打动; 华丽的三进三出全通透风道设计,实测低负荷几乎静音高负荷音频舒适; 华丽的CPU水冷和GPU 3D立体散热,双压力之下工作温度凉爽; 华丽的¥29999的价格,可以有效地定位消费层级从而利润最大化。 缺点也很简单: 一句话就是下篇副标题----人为为小失大。 用排比句的话,就是如下: 从机箱侧盖4个锁定螺丝的老旧设计和三流用料、到中度拆解需要取下多个螺丝----人体工学没学好! 从顶部USB端口没有任何防尘设计,到电源缺少彻底断电开关----安全隐患防护差! 从SATA数据线缺少且长度过短,到整机六面光滑重量近15公斤竟然没有任何方便搬运的把手----用户体验不欠舒适! 从占据3.5个槽位的RTX 4090造成其他3个PCIe插槽成为摆设,到预装硬盘竟然安装在显卡下方PCH连接的M.2插槽----硬件资源被浪费! 从没有多合一读卡器,到作为Intel平台顶配机型居然没有雷电端口----一机多用不方便! 从Lenovo Vantage还不能提供完善支持,到开启intel VMD/RST之后UEFI居然没有留下设置接口----软件开发没跟上! ![]() 笔者当然知道,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对不少用户来说可以完全无视。 笔者当然也知道,官方完全有能力有实力有时间有资源,将这些小问题通通解决好。 笔者当然还知道,其他品牌的同定位机型也不是完美无缺。 但是这些小问题,却就是确确实实地存在,并过一路关斩将让笔者顺利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自测到…… 因为为小失大,笔者不能给予联想拯救者刃9000K 2023优秀的评价。 理由很简单: 作为一个愿意出¥29999购买拯救者刃9000K 2023的用户,如果上面所言的这些问题都能原厂解决,笔者很高兴再多出¥2999。 请各位读者注意: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主观评价,但整个测试过程是尽力公平的、测试数据是真实可验的、诸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