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查看属于您的

黑金特权

联想账号用户注册协议

请您仔细阅读以下条款及援引的相关条款,其中包含对您使用联想账号有重要影响的条款,您同意后方可使用联想账号及相关功能。您在使用过程中可随时通过访问“用户注册协议”页面了解《联想账号用户注册协议》详情及其更新。

最新更新:2024年9月12日

欢迎注册联想账户!注册联想账户将成为联想会员,即有机会参与联想的各种用户回馈、获得共享信息及其他会员专属服务(统称为“服务”)。本协议及援引的其他条款(“本协议”)构成您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和/或其关联公司(“联想”)就您注册和使用联想账户达成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如您希望注册联想账号成为联想会员,享有本网站有关联想会员的专属权益及相关服务,请仔细阅读并确认您完全同意本协议。

以下条款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

(1)联想网站 使用条款

请点击以上链接或联想网站下方链接阅读完整条款,同意本协议视为您确认已经了解并同意以上条款的所有内容。
1.0接受本协议

如您不同意本协议条款或无权签署本协议,请不要注册账户或使用相关服务。您注册账户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服务,即表明您完全了解并接受本协议。

联想账户只能由有能力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的人士注册和使用。您应确保您已年满18岁并具有达成有法律约束力协议的完全行为能力。如您未达到法定成人年龄,您应确保本协议是由您的父母或监护人代表您签署确认的。如您代表他人(例如,某个公司或机构)确认接受本协议,您声明并保证您已获得了充分的授权并有资格这样做。

如您不符合上述条件,我们有权拒绝您注册和使用联想账户。

本文件包含了适用于联想账户注册和使用的基本条款。使用某些联想服务需适用某些特别条款。这些特别条款将随同相关服务说明提供,您注册或使用这些服务,这些特别条款将成为本协议的一部分。如特别条款与基本条款不一致,则仅就这些特定服务而言,特别条款将优先适用。

2.0账号注册

您申请注册联想账号时,必须向联想提供真实且准确的个人资料或企业信息,并于个人资料或企业信息发生任何变动时及时更新。若您提供任何错误、不实、过时或不完整或具误导性的信息;或者联想有理由怀疑您提供的信息是错误、不实、过时或不完整或具有误导性的,有权暂停或终止您的账号,并拒绝您使用联想网站及相关服务的全部或任何部分。

您在注册过程中输入的姓名、企业名称和证件号码将作为识别您与联想账号的一致性的首要证明资料,您应妥善保管,不得以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借、转让、共享或许可使用等。您理解,联想无义务核查每一账号使用的合法性,如发现对您账号任何未经授权的使用或发生其他类似安全问题,您应立即通知联想。

对他人未经授权使用您的账户,联想不承担任何责任。您应当对通过您的账号进行的以及您账号内的所有活动负责。联想不对与账户内部活动及账户所有权相关的争议进行判定。如不能确定账户的有效所有者,联想有权暂停或取消该账户。

3.0会员权益和服务

只有正确完成联想账户注册的用户方可成为联想会员并享有会员专属服务。会员账户可用于对用户的订购及服务申请信息进行管理。会员用户也可享有某些会员专属权益和服务,例如获得积分,具体见联想发布的活动计划和方案。

联想可根据会员完成联想指定活动情况为会员提供积分。积分仅在指定期限内有效。会员应自行负责不时核对其账户所享有积分的状态。会员可用指定数量的积分兑换联想可不时向会员提供优惠或特权。这些优惠或特权的性质,以及获得该等优惠或特权所需的积分数量,由联想确定并可随时更改。除用于兑换联想通过本服务提供的优惠或特权(如有)外,积分不得用于任何其他目的或用途。积分不可折抵任何现金或费用。兑换优惠可能有时间限制或只提供有限的数量。

积分仅可在指明适用的活动中使用,不能在任何其他活动中兑换或转移至会员的其他账户。会员积分不可出售或转让给其他会员或由其他会员兑换。会员因任何原因终止账户的,会员获得的所有积分均作废。

4.0费用

联想仅提供本协议约定的网络服务,除此之外与相关网络服务有关的设备(如个人电脑、手机、及其他与接入互联网或移动网有关的装置)及所需的费用(如为接入互联网而支付的电话费及上网费、为使用移动网而支付的手机费)均应由您自行负担。

联想可能提供某些收费服务。对于收费服务,联想会在您使用前明确提示,只有您确认接受相关服务条款并支付费用后,方可使用该收费服务。

5.0第三方网站

我们可允许您从第三方网站访问账户,或在联想网站上设置指向第三方网站的链接。这些第三方网站可能非由联想运营、管理和支持,联想不对这些网站的内容或功能的准确性、合法性、适当性或任何其他方面负责。这些链接或引用仅为用户方便而设置,并不表明我们对这些网站及其内容作出了任何认可、推荐或保证,或联想与这些网站的运营商有任何关联。您访问和使用这些第三方网站时,可能会适用附加或不同的条款和条件,您应仔细阅读这些适用于第三方网站的条款。

6.0使用规则

账号仅供会员用户用于获得联想产品和服务信息及相关支持。您不得将账号用于未明确允许的任何商业目的,例如,向第三方转售任何内容或信息。您应自行对您的账户、用户名或密码下发生的行为负责,包括通过账户发布或传送的任何内容。除非严格按照联想制定的和预期的要求获得积分,否则积分是无效的,您不得试图通过任何模仿符合要求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使用任何脚本、机器人或其他自动化手段)获得积分。

在注册和使用账户及相关服务时,您应遵守我们告知的所有可适用的使用政策,遵循所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并始终符合公序良俗及良好道德规范。您不得为任何非法、欺诈、不当或滥用的目的或以任何可能妨碍其他用户或损害联想或其他用户的任何财产,以及侵犯或妨害第三方权利的方式使用账户。

您注册账号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a)不得以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其他社会名人的真实姓名、字号、艺名、笔名注册;
(b)不得以国家机构或其他机构的名称或其简称或商标、商号注册;
(c)不得注册不文明、不健康名字,或包含歧视、侮辱、猥亵类词语的名字;
(d)不得注册易产生歧义、引起他人误解的名字。

您在使用联想网站及相关服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规则:

(a)遵守中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b)遵守所有与网络服务有关的协议、规定和程序;
(c)不得为任何非法目的而使用网络;
(d)不得利用联想网络进行任何可能对互联网或移动网正常运转造成不利影响的任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不得传播或张贴垃圾邮件、不合理巨大文件、传销模式、连锁邮件;
(e)不得利用联想网络服务上传、储存、展示或传播任何非法的、虚假的、辱骂性的、骚扰性的、诽谤性的或其他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资料;
(f)不得从事任何侵犯其他任何第三方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名誉权、隐私权或其他任何合法权益的行为;
(g)不得利用联想网络进行任何不利于联想或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并且
(h)未经联想事先许可,不得利用联想网络从事任何商业广告行为。

如联想基于合理判断认为您违反了本协议的任何规定,可拒绝您的注册或删除您已注册的账号,立即暂停或终止您对账户的访问。

7.0变更和终止

联想可随时修改本协议的任何条款。您应经常访问本页面以了解最新的条款。如您不同意联想对本协议的任何修改,可立即停止使用您的账号。如您在联想对本协议做出任何修改后继续使用您的账号,则视为您接受联想对本协议的修改。

联想可随时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网页公告、电子邮件、短信提醒等方式做出任何声明、通知、警示。该等声明或通知视为本协议的一部分,如您在联想发出该等声明或通知后使用本网站及相关服务,视为您完全同意该等声明或通知。

联想可能因系统更新维护、业务调整变化等原因随时变更、暂停或终止部分或全部网络服务(包括收费网络服务),联想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事先以适当的方式通知您,但不作为联想的义务。如您的账户或行为有任何违反本协议及相关使用规则的情形,联想可随时经通知或不经通知终止用户对账户及服务全部或任何部分的访问,无需说明理由,账户终止将立即生效。

您可随时注销账户。如您的账户连续180个自然日停止活动,我们将视为您已终止账户,联想有权在经通知您后注销您的账号。账户无论因任何原因注销后,您将不再享有联想会员的相关权益。未使用的积分或其他会员权益在账户终止后失效。联想将不就账户注销或禁止访问对会员或任何第三方承担任何责任。

8.0用户数据

您在注册及使用账户及相关服务时上传、存储、传输或接受的数据,其中可能包含您的个人数据(“用户数据”)。这些用户数据所有权利均由您保留,除为向您提供本协议项下相关服务的目的而使用外,未经您的事先同意和允许,联想不会自己或允许他人使用您的用户数据。

您通过账户及服务上传、存储、传送或接收的用户数据,视为您授予联想及其服务提供商一个全球范围的许可,使联想可以作为服务的组成部分并仅为提供和改进服务的目的,复制并以加密方式存储您的数据。您应确保您拥有所有必要的权利和权力授予上述许可。

为您的用户数据提供存储不是联想的义务,我们仅为用户方便的目的提供此项服务,为此,您知道并同意,联想将不对数据无论因任何原因被删除或存储失败承担责任。本协议终止后,您的用户数据将被删除且无法恢复。您应自行负责及时和妥善地对您的用户数据进行备份。您知道并同意,我们可能会对您上传或存储的用户数据的数量和期限设置限制。

您在此陈述和保证您的用户数据:(a)均为非保密信息;(b)是合法和安全的,对您的用户数据的浏览、下载或其他使用不会导致任何损失和损害,包括但不限于侵权异议、感染病毒、遭到黑客攻击、系统瘫痪等;并且(c)已经获得相关权利人的所有必要许可。

9.0知识产权

联想通过账户及相关服务提供的所有内容和材料,包括但可能不限于文本、图片、图形、图表、软件、设计元素、音视频资料等,均受相关著作权、商标和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这些内容和材料由联想和/或其许可方拥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和权益。

您不得为任何未明确允许的目的获取或使用相关内容和材料。除非联想事先明确书面许可,否则您不得出售、许可、出租、修改、分发、复制、模仿、传输、展示、实施、发布、改编、编辑或以任何其他未经许可方式使用联想网站的内容和材料,或制作这些内容和材料的派生作品。

10.0无保证声明

除非联想另有明确,否则账户及服务均以“按现状”且“可用”为基础提供,无任何保证。在法律允许的最大限度内,我们明确否认任何包括但不限于有关适销性、适用于某个特定目的、权属以及不侵权在内的明示、默示及法定的保证以及任何有关安全、不中断、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性及服务性能的保证。如相关法律不允许排除或限制某些默示保证,则相关排除和限制将不适用于您。

11.0责任限制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您以何种依据(包括根本违约、过失、虚假陈述或其他合约或侵权方面的索赔)而有权要求联想赔偿损失,联想的责任仅限于实际直接损害或损失,且赔偿额最高为联想基于服务向您实际收取的费用总额。在任何情况下,联想均不对下列任何一项负责:(a)第三方就其损失或损害赔偿向您提起的索赔要求;(b)您的记录或数据的丢失或损毁;和(c)任何间接性的,偶然性的或附带性的损害或利润损失。即使联想已经事先获知有发生下列事项的可能性。此限制也适用于任何联想分包商和供应商。这是联想及其服务商和供应商共同承担的最高赔偿限额。如可适用法律不允许以合同方式对某些责任进行排除或限制,则在法律禁止的最大范围内,相关责任限制或排除不适用于您。

12.0抗辩和补偿

如用户对账户及服务的使用导致了针对联想、联想关联公司及业务合作方及其各自人员的索赔、要求、调查或处罚,您同意为联想、联想关联机构及业务合作方及其各自人员提供补偿和抗辩并承担由此导致的所有损害赔偿、成本和费用(包括合理的律师费),使联想、联想关联机构及业务合作方及其各自人员不因此受到任何损失和损害。本条款在本协议终止后仍然有效。

13.0一般条款

联想延误或未能行使或强制执行本协议的任何权利或条款,不构成对该权利或条款的放弃。如本协议的任何规定被判定为无效或不可强制执行,不影响本协议其他部分的效力,本协议其他部分仍继续有效。
本协议的签署及联想根据本协议向您提供的通知、披露等均可以电子方式进行。本协议项下联想通过网页公告、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或常规的信件传送等方式向您发出的通知自联想发送之日视为已送达。您对于联想的通知应当通过联想对外正式公布的通信地址、传真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联系信息向联想进行书面送达。
本协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法律订立和解释。因本协议执行、解释及与此有关的一切争议均应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按其当时有效的仲裁规则裁决。此约定并不禁止联想为阻止或防止对本协议项下义务的违反向任何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禁制令或其他强制措施,联想申请禁止令或其他强制措施不需要提供担保。
关联公司是指被一方控制、或控制该方、或与该方受共同控制的机构。这里“机构”指任何公司、企业或其他法律实体。在本协议中,“控制”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拥有影响所提及机构管理的能力,无论是通过所有权、有投票权的股份、合同或其他方式。

联想企业智能体使用附加条款

初始发布:2024-09-12
最新更新:2024-09-12

本联想企业智能体使用附加条款(“本条款”)发布后将成为本网站《联想账号用户注册协议》(统称为“网站协议”)的组成部分,并与网站协议的条款和条件结合,适用于您对我们网站人工智能功能的使用。本条款未定义的术语与网站协议使用的术语含义相同。

1.0目的和用途。联想可能基于人工智能功能为您提供反馈,此功能仅限用于为您提供联想产品和服务信息及其技术支持信息。联想无意通过本网站为公众提供任何一般性互联网内容服务,您应仅限于为了解联想、联想产品和服务信息,寻求联想产品和服务支持的目的使用本网站的人工智能功能,我们可能会拒绝、忽略或屏蔽任何非为此目的的使用。

2.0您的内容。当您使用本网站人工智能功能时,可能会要求您输入您的内容,例如,文档、文本、图像或音视频文件等(包括任何输出参数,例如纵横比、样式等)(统称为“输入”)。本网站将使用您的输入来生成输出,例如,图像、文本、图形、音视频文件等(统称为“输出”)。除本条款另有规定者外,这些输入和输出均是您的内容,除本条款外,协议有关内容的规定均适用于这些输入和输出。

3.0输入。您应对您的输入负责。您声明和保证在使用本网站人工智能功能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协议中的要求承担信息安全和其他义务。您承诺不采取任何以下行为:

(1) 通过输入或其他方式,诱导生成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公共秩序、社会公德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输出,包括但不限于:(a)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b)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c)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d)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否定英烈事迹,美化粉饰侵略战争行为;(e)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的;(f)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g)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h)散布谣言、虚假有害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i)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教唆犯罪;(j)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k)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泄露他人隐私,侵害他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l)破坏国际关系以及国际和平稳定;(m) 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信息。

(2) 通过输入或其他方式,诱导生成不友善对话的输出,包括但不限于:(a)人身攻击及辱骂他人;(b)针对以下群体发表诅咒、歧视、漠视生命尊严等性质的言论,群体包括:不同特定国籍、地域、性别、性别认同、性倾向、种族、民族、健康状况、职业、年龄、信仰、残障群体等;(c)对他人进行诅咒、恐吓或威胁;(d)对他人创作的内容直接进行贬低性的评论;(e)对他人使用粗俗用语,并产生了冒犯;(f)针对以下群体发表偏见性质的言论,群体包括:特定国籍、地域、性别、性别认同、性倾向、种族、民族、健康状况、职业、年龄、信仰、残障群体等。

(3) 干扰联想服务的正常运行、损害联想合法权益。

(4) 其他违法或侵权行为,例如实施垄断或不正当竞争行为等。

4.0输出。您自行对输出的创建和使用负责,并确保输出符合我们的条款。您使用人工智能功能获得有关联想及联想产品和服务及支持信息,均基于您的输入创建和反馈。您自行对输出的创建和使用负责,并确保输出符合我们的条款。您使用人工智能功能获得有关联想及联想产品和服务及支持信息,均基于您的输入创建和反馈。

5.0使用规范。您不得删除或更改可能与输出内容一起提供的任何水印或标识(如有),或以其他方式试图在输出的来源方面误导他人,如您对外发布或传播输出的内容,您应当:(1)自行核查输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2)以显著方式标明该内容系由人工智能生成,以向公众提示内容来源;(3)避免发布和传播任何违反法律或本条款规定的内容。

6.0审核。联想可能会使用可用技术、供应商或流程来筛选和阻止任何不符合本条款规定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输入和输出内容进行审核、建立风险过滤机制、建立违法内容特征库等,以及对违法和不当内容采取记录、屏蔽或删除等措施。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判断随时不经另行通知限制、禁用、暂停或终止您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的使用,但并不因此表明我们对您的内容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请勿输入您无意让联想审核的内容。您不得采用任何方式对抗或试图绕过联想的过滤或其他审核机制,此类规避审核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1) 输入难以辨识含义影响阅读体验的字符、数字及无意义乱码;

(2) 使用变体、谐音等方式输入违规信息;以及

(3) 使用复杂语义、长文本等方式以输入违规信息。

7.0知识产权及其他权利归属。我们基于您的输入反馈的有关联想、联想产品和服务及相关支持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及音视频等),其知识产权及其他权利和相关权益均归联想或联想的许可方拥有,除按本网站允许的目的使用外,我们并未授予您任何其他明示或默示的许可和权利。除此之外,您的内容中包含的任何已有知识产权及其他权利和相关权益(包括知识产权、肖像权等)始终归您或您的许可方所有,您对您的内容是否拥有相关权利和权益,由您自行判断及处理,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8.0内容使用的同意和许可。您同意,为改进本网站及相关技术,我们可以将您的输入、输出及其他生成信息做去标识化处理后再用于模型及算法训练,公开给其他用户并允许这些用户使用输入或输出来创建自己的内容。我们尊重并保护您的个人隐私。如我们为本条款的目的使用您的输入和输出,我们会对输入和输出中可能含有的个人信息进行脱敏处理,以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就您提交的输入以及相应的输出,您同意授予我们本条款规定的同意和许可,本同意和许可在本协议终止或到期后仍然有效。您应谨慎选择输入信息,特别是如果您的输入可能包含他人的个人信息,请务必取得相关方的授权或同意。更多关于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请阅读联想隐私权政策声明,详细了解我们如何收集、使用、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9.0不得进行Al或机器学习训练。您不得自行或允许第三方使用从本网站人工智能功能(包括任何输出)接收或派生的任何内容、数据、输出或其他信息,直接或间接创建、训练、测试或以其他方式改进任何机器学习算法或人工智能系统,包括任何架构、模型或权重。

联想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政策声明

联想网站“使用条款”及“联想网站隐私声明”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该两条款见联想网站下方链接。您也可点击这里的链接“使用条款”及“联想网站隐私政策”阅读完整条款,并确认您了解并同意其所有内容。

同意并继续

[讨论]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发表于 2019-7-22 12:36   |   来自PC浏览器 [复制链接]   
2681 1  

1999年7月22日
“MSN Messenger”正式上线

1

现在回过头来看,1999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
当然,这个“有意思”,在这里专指“IM”工具(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领域。
在这一年的年初,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AOL(America Online,美国在线)推出了他们收购ICQ后的第一个版本:ICQ 99a,准备让自己原本就排名全美第一的网上寻呼业务来一把“烈火烹油”。





ICQ 是整个互联网聊天工具的鼻祖,是三个以色列人在1996年推出的一个软件。ICQ意为“I seek you(我找你)”的谐音,即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你,发生沟通和联系。1998年,AOL收购了ICQ。

也就是在1999年的2月,一家才成立3个月,在深圳科技园一个几十平方米小厂房里办公的小公司,推出了一款中文的即时通讯工具。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当时只有28岁,名字叫马化腾。他当时觉得ICQ这个聊天工具很好,但是只有英文版,很多英文不好的中国人用不来,所以就“模仿”做了一个版本,取名“OICQ”——“Opening ICQ”(开放的ICQ)。




OICQ上线后,得到了一批中国网民的青睐,注册用户很快突破了五位数——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网民数量,这个数字,尤其是这个增速,也不算太难看。
当然,和“用户数增长”报告书一起出现在马化腾那张略显寒酸的办公桌上的,还有AOL公司发来的侵权投诉书——“OICQ”的名称以及域名,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
这场美国巨无霸与中国深圳那个叫“腾讯”的小公司之间的官司诉讼打了大半年,最终腾讯公司败诉,让出“OICQ"的所有权利,马化腾痛定思痛,索性将这个软件改名“QQ”。
但是,在1999年,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这块领域最大的事件,并不是OICQ的问世以及和AOL公司那场官司,而是另一家世界级的巨无霸科技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
1999年7月22日,微软公司(Microsoft)正式上线了 MSN Messenger。





2

MSN Messenger 显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因为它的“爸爸”,是当时全球最财大气粗且实力强劲的微软。
事实上,“MSN”和“MSN Messenger”是两回事。
“MSN”,全称“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是微软公司旗下的门户网站,在1995年8月24日就上线了网络在线服务;
1996年3月25日,美国使用MSN拨号接入Internet的用户就达到了100万;
1997年12月31日,微软购买了一个基于web的电子邮件服务公司,获得了新增的800万用户,一起并入了MSN。而那项电子邮件服务,就是我们曾经熟悉的“Hotmail”。



Hotmail的创始人之一巴迪亚

所以,当1999年7月22日MSN Messenger上线服务时,当之无愧成了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领域的一颗最闪亮的明星——在它服务开通的前6天,就获得了70万注册用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1999年2月上线、后来改名QQ的中国本土即时通讯工具,花了整整9个月的时间,到1999年11月,注册用户数才达到6万。
到了2000年7月17日的时候, 微软方面宣布,MSN已经拥有了2.1亿独立用户,成为了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站,而借这股东风,2001年3月16日,MSN Messenger 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3000万在线用户。
可能让微软自己也没想到的是:
在这3000万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他们并未正式开展MSN业务的中国大陆。

3

MSN Messenger 在中国,被简称为“MSN”。
在当时的中国,“MSN Messenger”有自己非常清晰的标签:
“小孩才用QQ,大人们都用MSN。”
而这个“大人”,其实也是有专指的:职场精英,白领人士。
在当时,很多大学里都还在用QQ的大学生,一到毕业踏上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去申请一个MSN Messenger 的账号——自己的公司同事和老板以及商务的伙伴都在MSN Messenger上。这条关系链慢慢向下延伸,直到很多大学生也开始把主力沟通工具从QQ转到了MSN Messenger上。
在当时不少企业的招聘会上或面试中(尤其是外企或500强企业),如果应聘的大学生“联系邮箱”留的是“x x x x x x@qq.com”,那有可能会在面试官眼中减一点分——“还是个孩子啊!”而如果你留的是“xxxxx@hotmail.com”,则多半会起到加分的作用。
在当时的北上广一线大城市的写字楼里,企业白领的电脑里如果没有一个“MSN Messenger”,那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有很多公司的局域网是封锁“QQ”登陆端口的,但却允许用“MSN Messenger”——在很多人眼里看来,“QQ”就是聊天打发时间甚至是打情骂俏的,而“MSN”是正经用来工作或商务社交的。
在不少社交场合,留一个MSN Messenger的联系方式即得体又正常,而如果有人报出一串阿拉伯数字说“这是我的QQ”,很可能会引来对方含蓄又不失礼貌的莞尔一笑。
在那个时候,简单实用的“MSN”就象征着一种“逼格”,那个“蓝绿小人”logo在各方面碾压看上去“土鳖”的企鹅QQ。不少人觉得,就连MSN Messenger接受信息时发出的“登登”的和弦音,听上去也比QQ单调的“滴滴滴”声音要悦耳得多。




所以,当2005年5月26日微软宣布MSN正式进入中国的时候,QQ团队的内心还是忐忑的——尽管腾讯公司已经在前一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尽管当时的QQ同时在线人数早已突破了1000万,注册用户早就突破了3亿。
因为MSN Messenger的成绩摆在那里:2005年,在还没正式进入中国且没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MSN Messenger已经在2000万中国高端商务人士中拿到了53%的市场占有率,
正式进入中国后,那还了得?
为此,早在2004年年末,腾讯已经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借鉴和模仿”的才华,出品了一款叫“腾讯TM”,全面“对标”MSN Messenger,试图与MSN争夺高端用户市场。但是,这款产品问世之后,一直表现平平,毫无亮点。




腾讯TM当时的界面,对标MSN Messenger,力求商务范和简洁

2005年的3月,腾讯为了对抗MSN强大而成熟的Hotmail邮件系统,特地收购了Foxmail来加强QQ邮箱。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笔收购后来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腾讯的命运——Foxmail的开发者也加入了腾讯,他的名字叫张小龙。




可能是腾讯史上最决定命运的一场收购

但是,马化腾很快发现,自己的担忧可能有点多余。

4

MSN Messenger在经过高速增长后,很快就陷入了停滞。
这种“停滞”并不是体现在用户增长上的。事实上,在MSN正式进入中国后,用户量的增长还是很明显的,头四个月就增长了25%。但问题就出在MSN Messenger这款软件本身上——它对越来越多的细节问题视而不见,拒绝作出改变。
这是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停滞”。
即便是MSN Messenger的重度用户,依旧可以轻而易举地列出这款软件的几大缺点:
第一,传输文件非常不方便,大一点的文件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中断。以至于白领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个滑稽的场景——用MSN聊天,让对方留下QQ号来传文件。
第二,“群”的功能非常弱,基本就是抓一些人进来聊天而已。而QQ在“建群”这件事上下了非常深的功夫,服务也做得非常好,成了黏住用户的一大法宝。
第三,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隐身功能,没有离线留言功能,这些在QQ上都是最基本的功能。如果说MSN Messenger上“表情包”匮乏,没有“虚拟道具”,对此大家还有各自不同看法的话,那么有些核心功能的缺失是让人接受不了的。
第四,每一个人的对话框只能显示在下面的状态栏,无法像QQ那样收缩进屏幕右下角的一个闪烁图标。这个从技术上实现其实并不难,但MSN Messenger就是不改,让人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类似的细节其实还是有非常多,MSN Messenger在给人“逼格”的同时,也给人在用户体验上一种高冷的感觉——你要适应我,不是我适应你。




MSN Messenger 的“脱机”状态是后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

2005年12月,一个更糟糕的消息传来:
微软发布Live战略,MSN被整合到了Windows Live的平台下,而MSN Messenger从一个小巧独立的聊天工具,转变为一个大工具包——其中很多东西用户未必需要。




这是MSN Messenger在即时通讯产品竞争道路上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而这个转折点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这款产品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站在背后的微软公司。

5

曾经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我有一个好爸爸,我有一个坏爸爸”。
对于MSN而言,微软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好爸爸”和“坏爸爸”的共生体。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微软”这棵大树,整个MSN的业务都不可能如此迅猛的发展,MSN Messenger也不可能自带“贵族”光环,让高端商务人士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微软”的这棵树实在太大了,它根本没精力,也觉得没必要去特别照顾“MSN”这棵小树杈。对于微软而言,“Windows”系列和“Office”系列才是最大的根基,而其他的小树杈,都必须服从根基的整体发展战略。
由此,MSN Messenger身上各种毛病,也都找到了根源:
传输文件太慢且容易中断?那是因为微软长期不肯把MSN的服务器放到中国。甚至有一次因为海底光缆断裂,造成了中国MSN用户的集体断网,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缺少各种看似简单的细节功能?其实MSN中国的内部对很多细节改进打过各种报告,但一系列的邮件经过抄送和转发,层层审批,周游全球,最终要么被拒绝,要么等批下来时,黄花菜都凉了。
始终给人一种不肯改进的印象?那是MSN在中国的市场长期被忽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MSN Messenger的更新是在中国白领白天的工作时间进行的,为什么?因为那是欧美用户的非工作时间。那能分区域更新吗?不行,必须全球同步更新。
对于微软来说,MSN Messenger只是他们家诸多业务中几乎不产生现金流的一块小业务,但对于腾讯来说,QQ几乎就是这个公司的一家一当。




MSN Spaces 的推出,应该是一项颇有战略眼光的行为,但是很快因为摇摆不定的策略而慢慢消沉,最终宣布关闭,带走了诸多MSN 用户最后的一丝黏性。

所以,在提高用户体验这方面,腾讯愿意锱铢必较,有求必应,不断优化各种体验,增加各种用户呼吁的功能,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这家公司的生死。而MSN则是微软诸多业务中的一块,所以也没多少精力改变“高冷”的形象,到后面甚至给用户这样一种感觉:
我就是这个样子,要用就用,不用就滚!
用户当然是不会滚的,但他们会用脚投票。

6

2007年末,MSN Messenger 在中国的各项数据开始掉头向下。
除了MSN本身臃肿和效率低下的决策体系之外,外部的竞争环境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国际方面来看,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巨头迅速崛起,“同步聊天”的人群渐渐被分流到了“异步聊天”乃至互联网社区;从国内来看,当年那个弱小的QQ已经变成了“巨无霸”,成为了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即时通讯工具和社区,同时,开心网、人人网以及之后的新浪微博快速崛起,又分流了大批网民。




在这个过程中,MSN也不是没有一点作为,比如就尝试和当时风头正旺的“开心网”进行通讯录互通。但是,MSN没有把这块做深,反而给“开心网”带去了很多活跃用户。当然,“开心网”最终也泯然众人。

在国际和国内各种力量的夹击之下,原本就已经反应迟钝,转身吃力的MSN不可避免地开始沉沦。
到了2012年, MSN Messenger在中国的用户数跌到了4500万,而与之相比的是,QQ的用户数超过了6亿。
在这个期间,MSN Messenger有过一次绝佳的翻身机会。
从2010年开始,奇虎360与腾讯开始进行一场奇怪却又激烈异常的争斗。在这场前后持续四年、被网民称为“3Q大战”的互联网界著名大争斗中,不少网民长久以来对腾讯公司一些行为的不满被激发了出来,网上当时出现了不少“不用QQ,用回MSN”的号召。
就在一些诸如新浪这样的公司都在趁机推介自己的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MSN却颇为君子的做“壁上观”,没有进行任何行动。




当然,以MSN当时的情况,即时作出宣传也未必能收到什么效果。
因为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卸载了QQ,用回了MSN Messenger了,但除了熟人关系链的缺失外,他们很快发现,MSN Messenger了种种功能上的落后与缺失,已经让他们无法习惯了。
留给MSN Messenger的机会,终于没有了。

1条回复
来自PC浏览器 发表于 2019-7-25 10:29:09
打开了OICQ,聊天记录停步去年深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