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插图来源于网络) 前几天去书店看了一本Lens杂志,对于Lens,此前知道它好看,但没想到这么好看。随便拿起一本,看到它在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的问题。我猜这个问题大概是很多家庭里会遇到的问题,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观点,当两者的观点不同而又不愿意互相妥协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成了生活中最艰巨的问题。
在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中,有一种情况也许是每家都会出现的,孩子会说“别人家的爸妈”,而父母会说“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情况常常很难权衡对错,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若要与别人比较,那么谁都会被比下去。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中描述了一个很贴切的现实对比:“社会上层的家长能够通过带孩子参与社会活动,接触专业人士以及其他成年人的方式,为孩子建立更多的弱连接(一种沟通和互动机会较少的人际关系,但由于范围更广,因此更有助于帮助主体实现某种目的的编注)。而普通阶层的孩子通常只能和他们的亲属或者邻居进行交流,这就限制了他们建立宝贵弱连接的可能性。”
会给孩子建立弱连接的父母,很明显会成为孩子们口中“别人家的父母”,而且有一个很确定的结果是,那些能为孩子建立弱连接的父母,未来收获“别人家的孩子”的可能性也大一些,于是孩子是自己家的好还是别人家的好,多少还看父母早期的教育。 帕特南还指出:美国人曾经相信,只要依靠个人能力和努力获取文凭、辛劳工作,便可能获得人生成功。然而最近25年来的社会现实表明,“机会均等”已经很难实现,家庭背景在获取物质和精神资源方面具有越来越强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现实不仅在美国,也在世界各地上演着。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不管什么时候都笑得很开心的人,他们好像从来就没有什么烦恼。也常常希望自己像那些在舞台上收放自如的人一样,无论在什么场景,都能处变不惊。这也是我自己所做不到的,而造成这种处事态度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学家加藤谛三给我们解释了这个问题的根源:“父母流露出不悦的样子,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拒绝信号’。在恐惧的笼罩下,人的心智会被削弱,遇到拒绝便会受伤,而为了逃避伤害,他的心灵会采取被动姿态。迎合、怀柔、阿谀谄媚,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记得我跟朋友说过,我很怕被拒绝,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人小时候深信当个乖孩子是获得幸福的条件,所以选择不断违背本性”,这样的人无法与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难以无畏地表达自我,也品尝不到人生的快乐。在加藤谛三看来,对于大多数在此种环境下长大的亚洲孩子来说,获得幸福的首要方法就是打破“乖孩子”的魔咒。 看完这两个观点之后,我突然想起前段日子微博很火的一句话,说:“都是第一次出来做人,没有谁比谁有经验。”虽然说得挺有道理,但我觉得,多看点像Lens这样有观点的杂志,可能会把人生过得通透一些,有一种自己在后天给自己补充一些弱连接的感觉。 联想女生每期都要求有一张自己的照片这件事真是愁死我了,好久没拍照,快要图荒了,每次都要从库存里翻找自己的旧照,既然这次讲的与小孩有关,那就配一张跟猫一起卖萌的照片吧(好牵强的关系),我觉得那个猫好萌。下期尽量发现拍的照片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