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皓月冷千山
本帖最后由 故事汇 于 2019-10-30 16:00 编辑踏莎行
“哈哈哈,我听同学说中午有人在实验楼那里引吭高歌,是你吧,哈哈哈!”
“如果他是在深情又帅气地朗诵诗词的话,我想是我。”
“不要脸!”
“嘿嘿,我中午在背诵的词可是昨天我给你介绍的词人的词哦。”
“姜夔!是他哪首啊?说不定,我也背过。”
“他的《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那首。还记得昨天我提到的合肥初恋吗?”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
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
冥冥归去无人管。
------《踏莎行》
“啊?合肥初恋?这是什么?”
“是人嘛。你果然不记得了。”
“你肯定又要给我讲故事了。”
“嗯。”
“byebye,我睡了,晚安晚安。”
“晚安。”
二十岁的姜夔来到了合肥,当时他住在城南的赤阑桥边。
在那赤阑桥边,他以《淡黄柳》为词牌,写了一首咏合肥的词,在小序中写道: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
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淡黄柳》
合肥并非江南,唯一可以留恋的只是赤阑桥边的依依杨柳。
在住在赤阑桥边的日子里,精通音乐的他无数次望着河边杨柳,河里残月,河岸人家,独自一人弄萧吹笛。
姜夔孤独的身影和惊人的才华却深深地烙印在一对姐妹的心里,不久,合肥让姜夔留恋的不仅仅只有那依依杨柳,还有那红颜知己。
赤阑桥边多秦楼楚馆,人来人往,去往相迎,夜夜笙歌。
一日,姜夔在桥畔散步,楼内传出琵琶和筝的合奏,他立即停下脚步,精通音律的他不禁听痴了。
经打听,弹奏的一对姐妹,不见其人,但闻其音。这对姐妹也认识了他,也很早注意到了这位在赤阑桥边驻足吹笛弄萧的男子。
此时的相逢是他们二十多年恋爱的开始。
玉鞍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
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解连环》
临别前,姊妹俩为姜夔作临行践别的演奏,姐姐拨动琵琶,妹妹弹起筝,诉说衷曲。
此词是姜夔为合肥姐妹所作,词中大乔即为姐姐,小乔即为妹妹,两姐妹皆技艺高超年轻貌美,但却不知姜夔喜欢的是姐姐还是妹妹。
姜夔一生仕途不顺,但在这时他正风华正茂,心怀大志,也幻想着,他日金榜高中,便来迎娶她。
于是他告别了姐妹,再次踏上了路途,但依然失意。
姜夔曾于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至1183年(淳熙十年),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你怎么不讲了?”
“你不是睡了嘛。”
“手机一直在响,我能不看嘛!”
“尴尬了,嘿嘿。”
“没事的,你接着讲吧。”
“故事很长,我长话短说。”
“开头的《踏莎行》写于孝宗淳熙十四年正月初一,地点在金陵附近的江上的舟中。
这年姜夔32岁了,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已定下亲事但却未曾谋面的未婚妻成婚。
未婚妻是萧德藻的侄女,萧德藻赏识姜夔的才华,特地将侄女许配与他。
即将成婚的他依然对合肥姐妹念念不忘,情于其深之。
在婚后,他曾多次去合肥寻访二姐妹,直到绍熙二年秋,姐妹离开合肥才止。时间跨度历二十多年。
在宋宁宗庆元三年元宵之夜写下了《鹧鸪天》,他已42岁,在词中深切地表达了他的姐妹的思念。”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
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
“直到晚年,姜夔依然对合肥姐妹念念不忘,早年种下的相思之果,他却近乎品尝了一生。
在他留下的八十七首词中,有二十二首是为合肥姐妹所作,他对合肥姐妹的纯情如今依然为人所叹。”
“你睡着了吗?”
“晚安”
“明明快要考试了,你为什么还在做和考试无关的事。”
“明明要考试了,你为什么还愿意熬夜陪我聊天。”
“我不知道。但我想这两件事并不相关。”
“我明白了。”
“晚安。”
“晚安。”
原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idea精英汇
杭州的小伙伴不应该说说杭州嘛 开始我以为是淮南嗯,工程大学 合肥房价太高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