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自由的指南
本帖最后由 故事汇 于 2019-10-12 14:59 编辑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
—《绿皮书》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
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
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托尼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他不善言谈而且世俗,内心热爱家庭,有位漂亮的妻子和两个还小的儿子。当他遵守约定给妻子和家里写信时,托尼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自己有多想她。直到唐伸出援手,帮他写了一篇美妙的散文。两个人的关系由此改善,在长途中,托尼发现了美国白种人对黑种人与生俱来的敌意与歧视,本性善良的他被唐的正直隐忍和满腹才华所折服,转变了对黑人的看法。
唐受过高等教育,谈吐不凡,对于吃穿也有极高的要求。他被上层白人欢迎,却从没真正地被平等对待过,同时也与自己的族群有着很大差距。他需要聘用一个司机,负责在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在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俩人容易身陷麻烦之中。唐靠着人际关系网轻松地解决了问题,使得托尼意识到了拳头并不是通行证,只有努力才能保持尊严 。两个人由此发展了一段友谊。
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很多,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这更是一部关乎你我,关乎每一个想寻找认同的人的故事。
钱钟书曾在《围城》里说:“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性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朋友。”
托尼和唐从穿衣风格到音乐品味,两人就像一对背道而驰的路人。但是好在有一样东西,是几乎所有人都拒绝不了,那就是油炸食品。
这部电影也算是给了白人的一个小小的抱怨机会吧。不是每个白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也不是每个白人都要活得道貌岸然。我生长在一个小环境里,我没见过很多和我不一样的人,我只见过吃炸鸡的黑人,我觉得你看起来就是一个喜欢吃着炸鸡的黑人才买了炸鸡,你能不能也理解一下我的见识短浅和心直口快。
孤独的人总是相似的。阴差阳错中两个孤独的灵魂突然相遇,在一场改变人生的南巡之旅后,两颗心彼此温热,收获了自我救赎与一生的友谊。
整部电影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救赎之路,它治愈的地方在于在一个严酷的社会环境里面,你仍然有自我完善的可能,仍然有获得幸福的机会。黑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他是孤独的。他既不能融入他的黑人同胞,也不能与白人世界和平相处。同性恋身份被揭穿,这比他黑人身份更为尴尬,或者说与他的身份一起,构成了他更为坚实的孤独。而他最大的孤独,在于所有人都认为他不孤独。而黑人男主角最后的一场即兴演出,让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在最后圣诞夜来到白人男主角的家里,这是他试图回归家庭代替性的努力。影片的结局在说,平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男主角与自己的家庭,包括那个不往来的弟弟,才是他孤独感的核心。相较于宏大的种族隔离,个体与个体的隔离,才是真正的隔离。
看完电影,我最关心的是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平等和黑人的困境如今是否还在?
目前而言,黑人选民登记投票的比例几乎与白人一样,获选公职的黑人数量也大幅度飙升。在大量黑人定居的大城市,绝大多数都选出过黑人市长。美国政府中最重要但非选举产生的职位上也有一些黑人的身影。
何时坚持自我,又何时放下成见,这是个体生命成长的小事,也是种族和阶层和谐融合的大事。我们如何分得清楚,又如何正确取舍,有没有一个普世标准,如果有,那这个标准是否也带着成见,是否经得起世事变化,大浪淘沙?
原文:吉财idea精英汇
:Q又是审核 终于介绍到这部电影了 小制作但很有内涵啊
页:
[1]